要是有这些烹饪坏习惯,在家做饭可不一定比外卖更安全。
一、抹布混用不消毒
厨房的抹布是清洁的重点。抹布是家中带菌最多的“清洁品”,一块抹布平均会“窝藏”70亿个细菌,带菌量远比马桶座要多得多,一些群居的细菌甚至还带有沙门氏杆菌,这种菌是造成食物中毒的主要菌种。
1.将抹布清洁后煮沸30分钟消毒,水中可以加少许苏打粉。
2.将抹布清洁后,抹布在浸湿的情况下,置于微波炉中,大火加热2~3分钟。
3.也可以在清洁后,用84消毒液或其他化学消毒剂浸泡消毒。
4.如果家里有消毒柜,也可以把抹布清洁后,放入消毒柜中消毒。
二、生熟不分染细菌
生蔬菜、生肉和家禽处理不当是导致厨房里危险重重的“罪魁祸首”。
许多生食可能带有沙门菌、副溶血弧菌、致病性大肠杆菌、肝炎病毒等致病微生物,需要经过加热处理后才能食用。
但是,如果在加工、贮存过程中不注意将它们与熟制食品分开,比如:用切过生食品的刀和砧板切熟食品,盛过生食品的容器未经洗净消毒就用来盛放熟食品等,就会将生食品上的细菌、病毒、寄生虫卵等致病微生物污染到熟食品上。
在适宜的温度、湿度条件下,经过一定时间在熟食品上大量繁殖并产生有毒物质,随食品进入人体内,引发疾病,危害人体健康。
因此,为预防生食中的致病微生物污染熟食,导致食源性疾病的发生,要注意使用厨房用具时做到生熟分开。
三、炒菜油温烧到冒烟
许多人认为必须把油烧到冒烟时才能炒菜,但这其实是一个烹饪误区。
1、食用油烧到冒烟时,温度一般已达到200℃以上,在这种温度下,人体所需的各种脂肪酸多被氧化破坏,油脂中所含的脂溶性维生素也被大量破坏,从而使食用油的营养价值大大降低。
2、油温过高时,不但油脂自身所含脂溶性维生素被破坏,而且蔬菜中的水溶性维生素破坏更多,特别是维生素C在70℃以上时就会被大量破坏。
3、油温过高时,油脂会氧化产生过氧化脂质,这种物质在胃肠道内会阻碍人体对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吸收,如果在饮食中长期摄入过氧化脂质并在体内积蓄,则加快人体的衰老速度,也可诱发癌症。
四、炒菜后不刷锅接着炒
做完一道菜后不刷锅,接着做下一道菜,不但影响味道和色泽,而且更为严重的是,炒完一道菜后,锅底棕色或黑褐色的黏滞物。菜肴的原材料一般是脂肪、蛋白质较多的有机物,加之还有食油、味精、食盐、酱油等,烧焦后极易产生苯并芘等致癌物质。当锅底上的黏滞物被连续加热,这些有害物质的量就不断增高,尤其烹调鱼、肉之类的菜肴时更为严重,对人体健
康极其不利。因此,炒菜应养成“炒一道菜,刷一次锅”的卫生习惯, 注意彻底刷净锅底中的残留物。同样道理,也不宜用锅内余油炒饭。